
在正统元年(公元1436年)6月股票配资注册,广东韶州府的知府衙门搬回了以前的旧址,位于韶州府学宫的西侧。原本在宣德年间,这里是淮王府的所在地,淮王朱瞻墺(仁宗皇帝的第七子)曾住在这里。然而,知府入住之前,衙门需要进行一些改建,最显著的变化是将原本七间的正堂改为五间,这样的设计符合亲王府的规格。
关于淮王朱瞻墺,这个曾在广东担任封国的亲王,其故事和经历充满了奇异的色彩。朱瞻墺并没有长时间呆在韶州,实际上他只在这里待了七年。明英宗正统年间,这位亲王和他的家族发生了很多有趣且复杂的事情。
宣德十年(公元1435年)1月3日,宣宗朱瞻基去世,年仅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,成为明英宗。因为英宗年纪小,他的叔父们自然要受到宠爱,尤其是淮王朱瞻墺,他趁机上奏给小侄子,提到自己在岭南受湿热瘴疠之苦,恳请朝廷将他迁至其他地方。英宗表示同情,决定将淮王的封地迁至江西饶州府,并且告诉他王府正在建设,冬天就可以搬家。
《明英宗实录》有记载:“淮王迁至江西饶州府,韶州府复归原治。”
展开剩余75%因此,淮王开始了他的迁移过程。从韶州出发,经过大庾岭,最终来到饶州府,迎接他的是全新的封国。然而,王府的建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朝廷为此做了诸多安排。首先,淮王府本身是从韶州府治改建而来的。经过现代考古发现,王府遗址位于饶州府文庙东侧,面积仅有8000平方米,这一数字让人有些怀疑。因为淮王的六哥荆王朱瞻堈的王府就在蕲州,面积竟然达到13万平方米。
其次,朝廷还为王府提供了其他资源,比如三皇庙附近的空地,用作淮王府的仪卫司,并安置了许多军队。为了确保王府的稳定,英宗还特别安排了大量的土地供王府使用,尤其是余干县的强山地。
然而,淮王府的扩建过程中,却出现了许多问题,尤其是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冲突。王府的官员和军队将许多民众赶出自己的房屋,甚至用暴力手段。英宗得知后,立即下令警告淮王府官员,要求他们立即改正,否则将严惩。
当一切安排妥当后,淮王在正统二年(1437年)和正统六年(1441年)两次请求入京朝觐,但都因“道途遥远”而被回绝。直到正统七年(1442年)4月,因太皇太后的病危,英宗才允许淮王前往北京。淮王最终在正统八年(1443年)2月抵达北京。
这次赴京,淮王处理了四个重要事务:首先是解决了自己的嫡长子朱祁铨的名分问题,确保了他成为淮世子;其次,他请求得到饶州府附近的长港一片土地作为捕鱼之用,并且免除相关的税务;第三,他见到了自己的生母李贤妃,而这位母亲的背景非常复杂,令人深感其深厚的宫廷手腕;最后,淮王还见到了已久未见的六哥荆王朱瞻堈,兄弟二人已经十三年未曾相聚。
淮王在北京停留约一个月,最终于正统十年(1445年)10月请求再度朝觐。可英宗认为这已是额外的恩赐,拒绝了他的请求。淮王最终于正统十一年(1446年)11月12日去世,享年37岁。英宗为他守孝三日,并追赠他“靖”谥,葬于鄱阳县韩山南麓。
在淮王去世后,英宗又任命其嫡长子朱祁铨继承了淮王的封号。朱祁铨非常擅长讨好皇帝,在正统十四年(1449年)求得了《五伦书》,并得到了英宗的赏赐。
结语:在民间,流传着“淮王抢亲”的故事,声称朱瞻墺在京城荒淫无度,最终被皇帝设计骗至饶州。然这完全是荒诞不经的传说,史书中并无此类记载。实际上,朱瞻墺在世时,几乎没有任何负面新闻,他一直是亲王中表现最为清廉的一位。因此,“淮王抢亲”或许是后人恶意编排的污名化传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